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
看完一本名著后,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,写一份读后感,记录收获与付出吧。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(精选5篇),欢迎大家分享。
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1
畿米(也称几米),是我最喜欢的作者。他可以读懂孩子的心,与孩子一样敏感。
《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》讲述了畿米的女儿与他之间的交流障碍,而让身为父亲的他感到十分焦虑。
而这个障碍,正是缺乏“理解”。很多的大人不理解孩子,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,而当孩子竭力解说时,却不予理睬。
于是,便有多数孩子产生了“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”这样的观点。这个观点固然是错的,但错的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孩子及其偏执的观点吗?畿米将自己与女儿的故事写了出来,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这个疯狂的世界。他所记叙的,不正是孩子所想的吗?
在我看来,大人的错并非微乎其微,而是在错误中占了大比例。
生活中,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。如若不是大人不愿去理解孩子,又怎会有那么多孩子的偏执观点产生?如若不是大人一贯将自我意识强加于孩子,又怎会起这么多不必要的冲突?如若不是大人的自我坚持,又怎会有孩子将愤懑挤压,却表面无言?
很多时候,错的并不只是孩子。只不过大人为了那点所谓的“脸面”,不愿承认罢了。说到底,还是因为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,或者在沟通时又都以自我为中心。
也许你会说:当家长的哪有不为孩子好的?做的这些打算还不是为了孩子?难道家长真会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?话虽如此,但你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渴望?你们真的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言行寓意了吗?你们真的愿意放下脸面去理解吗?
大人啊,放下那一无是处的脸面吧!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内心,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而不是只知自我。
这正是《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》所要表达的吧。
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2
我暑假里读了一本书,名字叫做《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》。这本书写得太对了!
书上说,小孩发火时大人一定要保持安静,大人发火时小孩一定要逃跑。我觉得很好,但不过妈妈不觉得。妈妈觉得小孩发火时大人一定要纠正,大人发火时小孩一定要保持肃静。比如,我说要先看电视再睡觉,妈妈和爸爸都不同意,然后我就发火了。爸爸妈妈就说:“这个是不对的哦,要先上床,明天看噻。”妈妈说,有时候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也在说话。妈妈就发火了。我就有点怕,想逃跑。
书上说,爱因斯坦说:“想象力比知识重要,所以小孩比大人重要。” 毕加索说:“我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,向小孩学习怎么画画。”这说明我们小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,想法又多有奇怪。比如,我觉得,每一个新学会的字,就像一个苹果成熟了。我还想,给圣诞老人写封信,在平安夜的时候给我一对隐形的翅膀。我的想象力比知识要多,而且想象力是用不完的。
书上还说,“有些父母喜欢教训孩子:‘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’但是他们自己吃尽了苦头,好像也没变成人上人耶!”这时候我就想起爷爷对我说的一句话,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,但是不努力的人一定会失败。就像我有一个星期努力地练习舞蹈打前桥,但是到上舞蹈课那里,还是没有学会一个人打。但是我在家不练习打前桥的话,我就肯定不会打。
我觉得读这本书就像看我们自己家的事,我喜欢读这本书。
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3
几米,一位用画笔描绘梦想的绘本作家,他用敏锐细腻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人与事。细腻精致的绘画,简洁而诗化的文字,图文配合,使图画也成为了另一种寓意深刻的“文字”表达。
《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》,只看标题就知道这本书是让孩子看了心花怒放的书,貌似孩子是在责备大人,而实际是在提醒大人们要同孩子共情,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对付孩子。
作为一个十岁孩子的妈妈,越来越体会到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;明明有浓浓的爱,却常常搞得彼此怒目而视,眼看着可爱的天使下一秒化身恶魔。同样身为父亲的几米,也是头痛而无奈,但几米作为创作者,却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灵。
“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,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。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容忍,辛苦且坚强地活下去。”大人和孩子的很多矛盾就发生在大人总是拿“完美”的标准来要求孩子,一旦不达标就会焦虑,焦虑的`情绪就难免出现语言暴力。此时,我们却很少想到,我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,怎能以“完美”要求孩子?
“大人都忘了,他们也曾经是小孩,他们的口袋里,曾经藏有各种怪兽,他们的脑袋里,曾经浮现奇幻彩虹。”如果作为父母与老师多想想自己小的时候,也许就能够理解他小脑袋瓜里的奇思妙想、天马行空和他看似怪诞的行为,难道成长就是遗忘?
“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,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。但大人的希望,却总是让小孩感到深深失望。”大人的希望,想想应该是大同小异:成绩好、品德好、身体好,样样好。可孩子自由的心灵如何安放,天马行空的想法如何印证?“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故事书。每个大人都是一本呆板无聊的教科书。”难怪孩子会深深地失望,我们在用标准的模子限制他的成长。
“大人喜欢说陈腐的大道理,奇怪的是,他们自己听不见。纵使小孩捂住耳朵,那细碎烦厌的魔音,还是会弥漫整个世界……”面对十岁的女儿,自我意识强烈萌发,我行我素的状态,总是激起我喋喋不休的唠叨。曾不止一次女儿捂住耳朵表示抗议,却又激起我更强烈的不满,暴风雨似的批评。也许这就是孩子世界的“魔音”,想想,这些唠叨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,又有什么作用?有时候“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,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。”那就用“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,而你却总是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吗?”来勉励自己吧。
就像纪伯伦所说:“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,却不是你的想法,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。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,却不是他们的灵魂,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,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。”孩子,让我们一起慢慢来,在不完美的道路上幸福并肩。
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4
看完<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>,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。创作者几米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灵。读着几米的书,我们会忆起自己也曾是小孩,而小孩的世界,和成人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,并不一样。读完它,我想给身边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,不管睡着或醒着,每个孩子都是天使。
每个大人都是从小孩的世界走出来的。每个大人都认为自己懂孩子的世界因为自己也曾是孩子,其实大人们的世界和孩子是不一样的。
孩子什么都懂,他们只是不说。大人往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,其实并不知道。
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,只是大人们没有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。
大人在自己从孩子变成大人的过程中忘记了曾经的天真和感动,失去了童心就像长大后的小飞侠后再也飞不起来了。
希望自己永远存在孩子般的天真和感动。
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读后感5
“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,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。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容忍,辛苦且坚强的活下去。”这样的开篇,深深地吸引了我。昨晚再次细读了几米的《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》后感触颇深。
有人曾说过:几米从来就没有让孩子们失望过。大人和小孩之间的矛盾,几米最明白,他完全相信孩子是天使和恶魔一体的两面。有个十多岁女儿的几米,愈来愈能体会存在于大人与小孩之间的矛盾;明明有浓浓的爱,却常常搞得彼此怒目而视,眼看着可爱的天使在下一秒钟化身成恶魔。身为父亲的几米头痛而无奈,身为创作者的几米却看到了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灵。于是,和孩子同样敏感的几米,用一张张图和几句话,便明白地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——孩子的担忧、恐惧、疑惑、快乐和愿望。当然还有抗议,抗议大人对他们想法的漠视,抗议这个世界对小孩的种种误解。我们这才听到小小身影在对我们说:“嘿!不要用你们大人的想法和眼光来看我,大人看不到我们内心的奇幻彩虹!”《先知》纪伯伦说:“孩子的灵魂栖息在明日之屋,那是大人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。”身为一名教师,我有更多更深的体会。
在日常交流中,当教学激情逐渐消退,杂事缠身,耐心不足时,我们也常会抱怨:“这么简单的问题,讲了好多次,学生怎么还不懂?”其实,主要是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学生。假如我们站在学生立场观察自己熟悉的世界,你会发现许多陌生的东西。换一个角度,才会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对的困难和困惑,从而对学生有种由衷的同情和尊重。所以,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、发展过程,让孩子学会学习。同时,更要放下“身架”,甘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,我们乐于向学生学习不仅不会降低身份,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,获得学生的信任。
当学生犯了错,气愤主宰了你所有的情绪时,你要对自己说:如果我是学生,我不会喜欢吼叫着批评我的老师。当学生花了很大的努力却还是见不到进步时,你要对自己说:如果我是学生,我会需要老师再一次的鼓励。当学生遇到了挫折而伤心难过时,你要对自己说:如果我是学生,我希望老师能坐在身边握着我的手给我再一次站起来的力量。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时,你要对自己说:如果我是学生,我希望老师分享我的快乐并为我骄傲。我们要走进学生内心,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,在这基础上我们再“因材施教、因势利导”。?
一个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定格在老师的位置上,高高在上、不可侵犯,每天传经解道发号司令:不许干这个,不许干那个,应该怎样怎样。所以我们老师要试着把自己当学生,走进他们的生活,和他们平等交往和睦相处,做知心朋友,那么教育教学工作又怎么不会变成一种乐趣呢?
《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》这本书再次给了我心灵的洗礼,合上书,很多句子还久久地留在脑海里,“其实孩子什么都懂,他只是不说,大人往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,其实并不知道。每一个孩子,都是最独一无二都是最优秀的,只是,你能发现他的独特之处吗?请不要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……”
版权声明
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文章仅供学习观摩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@rediffmail.com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15033.cn/zwtc/duhougan/2016-10-12 081818/451602.html